
你聽過「阿爾巴尼亞」這個國家嗎?對這個國家有著什麼樣的印象呢?也許知道它的GDP不太高,或是人民多數信仰伊斯蘭教,語言雖然是印歐語系但是跟周邊的國家都沒有關係等等。總之,台灣大多數的人對阿爾巴尼亞的了解並不算多,甚至可能幾乎等於零。但是在阿爾巴尼亞的首都地拉那(Tiranë)卻有一棟樓,名字叫做「台灣中心」(Kompleksi Taiwan),明明中華民國跟阿爾巴尼亞又沒有建交,這又是為什麼呢?
196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(蘇聯),由於對共產路線之爭相左而交惡。當時,阿爾巴尼亞幾乎是唯一在東歐之中完全支持中國的國家。這個決定讓阿爾巴尼亞被蘇聯為首的其他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孤立,也導致阿爾巴尼亞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,經濟遠遠落後其它東歐國家。被孤立後,阿爾巴尼亞只能仰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援助。
到了1970年代時,中阿兩國關係又再度因為路線之爭因而有了裂痕,但是相較之下較為親中的阿爾巴尼亞,仍然在1971年在聯合國大會提出「二七五八號決議」,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內「中國」的代表國。隨後「中華民國」黯然退出聯合國,這個決議就成為我們傳統教科書內所說的「排我納匪案」。
就在阿爾巴尼亞才剛協助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後,隔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就訪問北京,這令堅持「社會主義」的阿爾巴尼亞非常的生氣,認為中國開始靠攏「資本主義」是走革命的回頭路,是背叛共產陣營。美國當時在越戰吃足苦頭,非常需要中國來牽制蘇聯與越南;而對中國來說,與蘇聯關係的惡化,也需要與其他強權建立合作關係,所以中美關係的和緩是遲早會發生的事。
中阿關係正式破裂在1978年,中國副總理鄧小平宣布全面停止對阿援助,這對阿爾巴尼亞的經濟更是雪上加霜。在這個歷史背景下,關於首都地拉那市內那座台灣中心的命名有兩個說法:其一是中阿關係惡化之後,所以把這個地方改名為中國的敵人:台灣。但是這個說法比較偏向於謠言,畢竟當時的共產政府如此不歡迎資本主義陣營,怎麼會允許首都的中心改名成台灣呢?
另外一個說法,當時阿爾巴尼亞人民不喜歡共產體制,也不喜歡政府親中的政策,所以約在這個廣場聚會的時候,就會唱反調的說「我們約台灣見。」,漸漸的這個地方就變成「台灣」了。
先不管為什麼取名台灣,但是台灣中心裡面的台灣餐廳(Restaurant Taiwan)竟然不是賣台式餐點,這完全不科學!中心都已經叫台灣了,不是正是一個宣傳台灣的好機會嗎?大家快點一人一信給觀光局,在台灣中心開一家珍珠奶茶店也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