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知名旅遊書《孤星》(Lonely Planet),曾在2011年評選阿爾巴尼亞為全球10大旅遊國第1名。這個歐洲最貧窮、也是唯一的伊斯蘭國家,究竟魅力何在?深入其中,發現它不但有古希臘、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遺址,人們雖然貧窮、卻很樂天,多元迷人的旅遊況味,值得細細玩味。
報
阿爾巴尼亞的城堡建築多,斯庫台的羅查費堡就是最佳代表之一。
位處歐洲巴爾幹(Balkan)半島、與希臘為鄰的阿爾巴尼亞(Albania),國人對於它的印象幾乎都是負面的。比如,1971年,因為它,中國得以進入聯合國,台灣被迫退出。科索沃於1991年獨立之前,它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。盧貝松編劇的法國電影《即刻救援》,更暗喻它為人口販子猖獗的國家…。
鎖國46年 神祕引人
但這個瀕臨亞得里亞海(Adriatic Sea)、土地面積僅約台灣4/5大的國家,除了景點多之外,最令我印象深刻的,還有它樂天的民族特性。旅遊的這幾天,不論是在首都地拉那(Tirana),或是在小山城、各觀光景點,當地人對觀光客都出奇友善,笑口常開之外,「HI、HELLO」還不絕於口,甚至主動要求與我們合照,彷彿我們就是大明星般!
2011年,阿爾巴尼亞曾獲旅遊書《孤星》,評為全球10大旅遊國第1名,形容它是「甦醒的睡美人」(Awaking Sleeping Beauty)。這是因為在1944~1990年,阿爾巴尼亞極權鎖國46年,1992年邁向民主後,世人才得以一掀它神祕面紗。
古樸山城 令人留連
阿爾巴尼亞的旅遊特色,除了古希臘、伊斯蘭文化遺址多,境內也因為多山及丘陵,遺世懷舊的小山城也令人驚豔;多座綿延山頭、帶著鄂圖曼風情的城堡建築,更是它一大絕美特色。如位於司庫台(Shkodra)的羅查費堡(Shkodra rozafa castle),遊客便可登高眺望雪山、及山下的市景、巴爾幹半島最大的斯庫台湖。
而在靠海的第2大城都拉斯(Durres),遊客更可以在度假風情濃厚的沙灘,享受海天一色的迷人風情。
首都地拉那(Tirana),不像一般歐洲大城般有古城區、或高樓林立,而是錯落著斑駁的老建築,說實在的並不太令人印象深刻。不過,走在林蔭茂盛的主要大街(Bulevardi Deshmoret e Kombit)上,我才恍然大悟,原來地拉那最大的觀光特色,跟台灣一樣也是「人」。街頭上形似名模的年輕帥哥、美女一籮筐,笑容常開之外,穿著也光鮮,街頭上騎單車的、草皮上曬太陽的、在咖啡座喝咖啡的,雖然國民所得不高,但精神層面卻是富裕的。
阿爾巴尼亞眾多景點中,距離地拉那20公里路程的克魯耶(Kruja)中世紀山城,主要街道是一條蜿蜒狹小的石板路,兩側盡是成排的紅瓦木板屋,架構出淳樸懷舊的老街區,雖然每一間木板屋都是手工藝品店,但門前清一色掛滿繽紛的地毯、布帆等,甚有風情。
懷舊建築 魅力獨特
另一座位於中部的小山城阿波羅尼亞(Apollonia),可見西元前588年的建築遺址區,除了古希臘時期所遺留的神廟、劇場,一旁還有許多歷史底韻濃厚的古建築;如建於西元12~13世紀的聖瑪莉教堂(Saint Mary Church)等,讓人品味它獨到的魅力。
【特色景點】台灣廣場 年輕人最愛
首都地拉那市中心有一處結合公園、噴泉以及美食咖啡館的大廣場,它的名字就叫做TAIWAN台灣。位在Rinia公園內的台灣廣場,就座落在市區最主要幹道(Bulevardi Deshmoret e Kombit)上,且鄰近地拉那大學、使館區及多所知名飯店,相當受年輕人及觀光客喜愛。
至於為何叫台灣廣場,說法有非常多種,其一是廣場上的噴泉是台灣出資興建,其二則是共產黨執政時期,官方與台灣斷交與中國建交,百姓特別是年輕人對於同是共黨的中國反感,特意取名這個地方為台灣廣場;當年輕人聚會時,口耳之間就約在「台灣」見面,象徵約在民主的地方見面,久而久之,這裡就成了台灣廣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