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今天我們將開啟一個新的系列。不同於以往基於歐洲全局觀念的宏觀分析,我們將從一戰各參戰方的微觀視角重新品讀一戰,嘗試著重新構建起各國走向戰爭的路徑。做為1914年6月28日那個悲劇事件的直接參與者,第一期我們就來品讀塞爾維亞的戰爭之路。
大塞爾維亞的民族史詩
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就像一顆隕石墜入大海一樣,在歐洲掀起「民族主義」的滔天巨浪。這股巨浪不僅衝擊了奧地利、普魯士、沙俄、法國甚至英國這些大國,更波及到了歐洲邊緣地區的一系列較小的國家和民族。巴爾幹就是其中最典型的地區,而塞爾維亞又是巴爾幹地區民族風潮的代表。
早在1844年(一戰爆發70年前),塞爾維亞內政大臣伊利亞·加拉沙寧就為國王起草了關於「塞爾維亞國家及外交政策規劃的備忘錄」。在這份備忘錄中,加拉沙寧認為,塞爾維亞政策的核心就是「國家統一原則」,即只要有塞爾維亞人居住的地方就是塞爾維亞。按照他的說法,大塞爾維亞應該包括塞爾維亞、阿爾巴尼亞、馬其頓和希臘的大部分地區,但是奇怪的是,這個版圖並沒有提到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。加拉沙寧的備忘錄流傳下來並成為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的「憲章」。
塞爾維亞是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家,在這裏沒有完善的教育體系,歷史大多靠口口相傳和詩歌的方式一代代流傳下來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一個經過無數人潤色、當然也是脫離了歷史真相不知多遠的「民族史詩」被保留了下來。這個民族史詩的核心是塞爾維亞於1389年在科索沃被奧斯曼帝國擊敗的故事。其中也包括民族英雄米洛什·奧比里克潛入奧斯曼軍帳刺殺蘇丹的事跡。經過流傳,塞爾維亞民族反抗侵略、爭取民族獨立和統一、英雄行刺、犧牲這些內容也就成為了整個民族神話的核心,激勵著歷代塞爾維亞年輕人。